彼此当少年,莫负好时光——少年研究员第四期集训结束
北外国际2019-08-06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少年研究员”第四期培养计划是以实证性科研活动为核心,以中国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以团队合作为形式,通过大学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培养学生在思辨能力、科研方法、团队合作、学术写作、时间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营员总结日志
张乐妍,张雨萌,刘叶霆

少年研究员集训营就这样结束了,充实和快乐大概最能概括这九天的集训生活。虽然有很多讲座需要去听,很多论文需要去写,很多演讲需要去准备,可是在这些繁忙的研究学习之间,集训营还是为我们安排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放松心情。
南锣鼓巷的胡同文化寻访、传拓鼻烟壶的实践课、古北水镇的团队任务,还有急救知识的讲解普及。这些活动有的贴近研究主题,使我们对自己研究的主题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了解;有的活动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贴近我们的生活;还有的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1


最难忘的当然还是在这九天的时间里,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看文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改文稿。从第一天的编写代码,到聆听老师的讲座再到最后一天的中文演讲汇报,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悉心教导。

2


组员们之间也在不断磨合,默契程度越来越高。还记得编码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一段文字中找出关键字再进行概括,我们也曾为用什么词用哪一个颜色,一段文字怎么概括而激烈争论,也正是在这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心得便是接下来要好好学习英语了,不要在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拖后腿!
少年研究员集训营,打板结束!未来的日子,继续加油!

导师总结日志:马心悦
九天的少年研究员集训在紧张与欢乐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回想这九天真是收获颇多。
首先,令我意外的是学生们的投入程度。集训把很多零碎的时间集中,学生的重点放在编码、提炼、反复打磨、找到发现的过程上。开始我以为很多学生可能会喊累,可是每天晚上我想让大家“下班”明天再继续的时候,都没有人想要离开。同学们不仅每天晚上都会把当天的任务完成,还有的即便在外出的大巴车上也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投入程度让我意外。

3


其次,同学们的吸收和成长速度也令我印象深刻。从刚开始拿着采访对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到最后结营时完成演讲,听完别组的成果还能自己反思,告诉我他们组还要在哪些地方重新分析数据和多看文献再做些调整。在第一次南锣鼓巷活动中,总结反馈时我提到有的小组存在没有提前做行动计划、资金计划、团队行动等问题,在第二次古北水镇活动中都得到解决,最终以流畅的速度完成全部任务。希望这种吸收反思不断进步的品质能帮助同学们不断突破自己,持续提升。

4
5


最后,一场山雨和意外的停电意料之外地帮助同学们解锁了新的集训休闲模式,在庭院里纳凉和看星星。前面的集训任务都非常紧凑,电脑是大家的重要战友。而在没有电的时候,外界条件迫使同学们更多地和同伴和大自然去互动。疾风骤雨之后是凉风习习,青山远黛,星辰闪烁,很多同学都说没想到这长时间的停电竟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
九天的集训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带给同学们的提升和影响还在持续,希望大家为不久之后的英文演讲比赛和最终的论文,继续加油!

导师总结日志:郝罡
2019年7月,小研究员们来到了密云进行为期9天的集训。这次集训可谓是全封闭式的,集训难度和强度相较于去年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专注和认真。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从数据收集到数据编码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但是组员们都在认真地去听讲和理解。整体来看,我们的完成效果非常好,也相信这段学习经历会对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有长远的帮助。

6


在中华文化体验的活动中,组员们也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大家都体验了一把非遗传承的技艺。大家体验了传拓和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并且都完成了自己的非遗作品。

7


对学生们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集训最后一天的演讲比赛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一起排练,一起修改,反复校对演讲稿的内容,一丝不苟地调整PPT的内容。他们聚在一起默默地练习到凌晨,组员们的认真和努力让我深深地感动。最后的演讲也很成功,每个组员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老师们很为大家感到骄傲。

8


另外,在9天的集训中,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也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小的矛盾,但是大家努力克服了障碍,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每个人也会主动在团队中承担工作。这些体会和成长一定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使他们受益匪浅。

导师总结日志:刘文婕
为期9天的少年研究员暑期集训在大家的不舍中圆满结束。我静下心回想这9天的点点滴滴,眼前依旧能浮现这群可爱的研究员们的认真模样,耳边仿佛还能听见这群活泼的研究员们的欢笑声。
9天的集训,不长也不短,但值得回忆的瞬间却太多太多,如:研究员们入营初期的兴奋、第一次质性数据分析的疑惑、数据编码过程中的绞尽脑汁、亲手制作内画鼻烟壶和传拓的小心翼翼、探访南锣鼓巷胡同文化和走访古北水镇的激动、研究成果汇报的紧张等等。
集训过程中,我们一起见证了研究员们从懵懂到自信,从个性展现到团队意识,从对质性研究的不了解到对研究主题的深入研究,从初识中国非遗文化到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这一路,研究员们真正发现对非遗文化的喜爱,真心投入对非遗文化的研究,真情分享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组研究员们为了让研究成果更客观和有逻辑性,主动“留堂”进行小组讨论到深夜,尤其是在研究成果汇报的前一夜,各组自发一遍遍熟悉演讲内容,一次次模拟演讲情景,不放过一个个演讲细节,组员之间没有任何抱怨,有的只是团结之心。

9

在学术研究之余,研究员们享受非遗文化体验,制作出一幅幅墨色分明的传拓作品,绘制出一件件生动有趣的内画鼻烟壶作品,留下了一张张在南锣鼓巷和古北水镇的足迹照片。我相信研究员集训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研究员英文演讲和论文写作阶段,研究员们将不断提升,不断发掘潜力,不断强大团队。期待少年研究员的更多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