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研究员:探究中国非遗(1)——雕漆与评书篇”丛书首发
北外国际2019-08-14

8月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2019-2020学年开学典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语楼国际会议厅举行。其间举行了《少年研究员:探究中国非遗(1)——雕漆与评书篇》新书首发仪式。

北京外国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教学顾问沈忆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主任曹文教授,带领少年研究员项目的学生代表们为新书首发揭幕。

1

沈怡文教授和曹文教授为新书首发揭幕

“少年研究员”培养计划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于2016年推出的针对青少年的学术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和继承中华文化,在青少年中建立文化自信。

2018年“少年研究员”培养计划的第三期确定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雕漆”和“北京评书”两个项目为研究对象,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感受到了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随着第三期“少年研究员”项目的结束,“少年研究员:探究中国非遗(1)——雕漆与评书篇”丛书也随之而生。

2


沈忆文教授表示,少年研究员们对在探究中国非遗的过程中,像是经历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发现了新的风景,新的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也发现了新的自己与中国文化的美;在旅行中,他们提高了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习到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研究员们通过这本书传达出对中国非遗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光明未来。

3

沈忆文教授在新书发布仪式上讲话

第三期少年研究员代表关铁和黄依琳同学上台发言:

“这个项目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历。在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面对问题时,我懂得了如何用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推断出问题背后的本质,也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英文口语,阅读及写作水平。”

——关铁(12年级)

“在参加“少年研究员”的项目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去做一项专业的学术研究,也找到了与未来自己梦想专业的联系,也了解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样的经历使我具备了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一种让这雕漆重回文化顶峰的使命感。”

——黄依琳(12年级)

4

第三期少年研究员代表发言

对“少年研究员”项目倾注心血并寄予厚望的曹文教授还发文表达了自己对“少年研究员:探究中国非遗(1)——雕漆与评书篇”丛书的高度评价。她认为本书是北外国际对“中国视角下的国际教育”的最形象和具体的表达。

首先,它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和传承上投入很大,但是,大多数年轻一代对其的认知不仅肤浅,甚至无知。文化的生命力一方面靠传承人本身,另外一方面,依靠社会的共识。参与这一项目的高中学生,不仅自己在项目过程中对所调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是希望通过撰文,让更多的读者像他们一样,从对此的一无所知到成为它的传播者和小行家。

第二,它采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本项目从选题、调研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完全遵从了学术研究的流程和要求,这是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它不仅让项目参与者收获巨大,也向读者们展示了值得提倡的探究精神和方法论,即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发现事务的本质,展开严谨地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第三,它采用了中英双语。这不仅展示了项目参与者用更多人读得懂语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能力,也将读者范围扩大到了英语使用者,让他们用科学的视角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国高中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术素养。

第四,它很好地诠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文化,或者英语能力不过硬,或者论证不充分,都不足以担当起这一重任。而这本书恰恰是将科研、中英双语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融合在了一起,生动地践行了这一使命。

第五,它为少年研究员们未来的出国留学申请增加了添彩项,更为他们的海外大学学习打下了学术研究的必备基础。这一作品实现了中国视角下的国际教育的全垒打。在国际课程中,如何培养孩子坚守中国情怀,拥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方法和成果,而不是完全抛弃或者停留在皮毛的知识?又如何将英语学以致用,掌握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事务的本领,为他们的留学生涯奠定学术基础?“少年研究员培养计划”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它在倡导和展现中国高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术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北外国际对国际教育的主张等多方面都将引人注目。

第三期“少年研究员”项目已经完美落幕,但留给每一位参与者的课题才刚刚拉开帷幕,希望所有青少年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及关注中国非遗文化,也对非遗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